您当前的位置:首 页 - 代表风采
不老的红旗渠
作者:  来源:   发布时间: 2021-04-25 16:21  点击数:

  

  李继国

  20214

  

  

  小时候,总能听到爸爸妈妈提到红旗渠。他们说红旗渠的时候,脸上总是有一种神圣的表情;而他们在说《红旗渠》电影的时候,脸上的表情又是欣慰的。我学习成绩不好,但是对“红旗渠”这三个字,却是入耳入脑入心。不知道“她”在哪里?“她”长得怎么样?“她”美吗?总想有着一睹芳容的机会。这个机会在二O二一年的春天终于来了。

  市人大代表济川小组在这一年的春天,踏上了西去的列车。他们要去河南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,开展党史学习教育。我作为联络员,有幸参与了本次活动。红旗渠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、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全国廉政教育基地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,我们能够来到这么一个万人景仰的地方考察学习,正当其时。

  我们从宣城乘坐G2806次高铁至郑州东站,再换乘G556次高铁至安阳东站,又坐了四十分钟汽车到达林州市,全程近千公里。林州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,“鸡鸣一声闻三省”,它地处豫、晋、冀三省交界处,是红旗渠的故乡,也是红旗渠精神(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)的发祥地。此外,还有太行精神、扁担精神、谷文昌精神、孙占元精神及林州人精神等,林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精神之城。我们是在下午时分抵达目的地的,用餐、入住、休息。晚上没事,我就在互联网上查看林州的有关资料。林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,东望大海,西通晋陕,南依中原,北连京畿,乃南下北上、东进西达、三省通衢之要地,史书上有“卫弃之而弱,晋有之而霸”的记载。我暂时没有浏览红旗渠的内容,欲留待梦中与“她”相见、细细体会。

  第二天清晨五点,我就醒了。一想到今天要和红旗渠第一次亲密接触,我就兴奋地睡不着觉,小时候的愿望即将实现。我们吃过早饭,从住地乘车半个小时,就来到了被誉为“世界第八大奇迹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。一路上,宽阔的道路两旁花红柳绿、郁郁葱葱、满眼春色、生机勃勃。我摇下车窗,迎面扑来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香甜的味道。林州头戴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市、全国卫生城市、全国文化模范市、中国低碳生态示范市、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(市)等桂冠,当之无愧。我们穿过廊桥,拾级而上,行进到红旗渠岸边,这已然是在太行山腰。清粼粼的水从渠中缓缓流过,带着对生活生存生命的渴望。大家有点累了,原地休息了一会儿。当我们仰望的时候,天空格外的蓝;当我们俯瞰的时候,廊桥恰似一面鲜艳的红旗,迎风飞舞。我们一行中的大部分人,是生在红旗下、长在春风里,这时悠然看见三省交界处红旗飘飘,心中自然充满了喜悦与自豪。

  据官网显示,红旗渠工程于19602月动工,至19697月全面完成,历时近十年。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,架设151座渡槽,开凿211个隧洞,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,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;总干渠长70.6公里(山西石城镇~河南任村镇),渠底宽8米,渠墙高4.3米。如此美轮美奂、目眩神迷的“人间奇迹”是怎么做到的?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:赢得人民信任,得到人民支持,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,就能够无往而不胜。此时,我们沿着红旗渠岸边的凌空栈道,小心翼翼地步行3公里左右,远远就看到了郭沫若书写的“青年洞”三个大字。这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,总干渠最长的隧洞。红旗渠要从悬崖峭壁上穿过,就必须要凿通一条600多米长的隧洞。当年,300名青年突击队队员,克服重重困难,战胜坚硬如钢的石英岩,奋战了一年零五个月,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将山洞顺利打通。就像“凿洞能手”王师存说的那朴实有力的话语:山硬硬不过决心,困难吓不到英雄,任你山高石头硬,铁山也要钻个洞。

  在青年洞洞口左侧上方的石壁上,雕刻着一面鲜红的党旗。我们胸戴党徽,站在党旗下面,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,并郑重地报出宣誓人的名字。这样的誓言让我想起了初心和使命,这样的誓言让我明白了责任和担当,这样的誓言让我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和洗礼。在红旗渠总设计师、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所写的《赠言十水》诗石墙前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千百年来,林州“十年九旱”,严重缺水,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为了改变现状、走出困境,杨贵发出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号召。他带领林县10万干部群众,在极其困难的施工条件下,仅仅凭着一锤、一铲、一钎和双手,风餐露宿、日夜苦战、众志成城,硬是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上,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。杨贵他们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中间打造了一座回旋盘绕的“水长城”,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。这正是:炮声隆隆浓烟起,悬崖绝壁壮士忙,一双大手改山河,太行顶峰人造江。红旗渠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群众吃水难的问题,促进了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,因此被林州人民称为“生命渠”“幸福渠”。所以,周恩来总理后来自豪地对外国友人说:“新中国有两大奇迹,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,一个是林县红旗渠。”

 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、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。修建红旗渠纪念馆,是为了让历史告诉未来: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,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,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。这天下午,林州碧空如洗、万里无云,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“红旗渠纪念馆”参观学习。在馆前广场,我看到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的大幅照片,下方写着: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,历久弥新,永远不会过时。进入馆内,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我们详细了解了那段气吞山河、波澜壮阔的历史。展厅由“序厅”“旱魔”“奇迹”“丰碑”“梦想”“精神六部分组成,用2000多件珍贵文物和声、电、视频,立体再现了当年10万大军战太行的震撼场面。曾几何时,一部林县志,满卷荒旱史;如今现在,劈开太行山,引来漳河水;往后经年,北雄风光最胜处,人民生活最幸福。俗话说,吃水不忘挖井人。忘不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指示林县必须大兴水利,给后来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。忘不了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,林县县委作出的艰难而又宏伟的决策。忘不了天当被、地当床、吃野菜的10万修渠人。忘不了人们对杨贵的高度评价:古有都江堰,今有红旗渠;古有李冰,今有杨贵。忘不了“宁愿苦战,不愿苦熬”的300名青年壮士。忘不了腰系大绳、飞崖下崭、凌空除险、扫除障碍的“飞虎神鹰”。忘不了血祭太行的年轻英雄吴祖太,他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。忘不了那位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,下山筹办水泥厂的退休老人。忘不了东姚公社的“烧灰王”原树泉。忘不了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,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《红旗渠》。忘不了“四有书记”(心中有党、心中有民、心中有责、心中有戒)谷文昌的故乡—林州。忘不了林州人的“创业四部曲”—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、美太行……

  从展厅出来后,我们在落日余晖中穿过一条林荫小径,不久,就看到了一块屹立着的“六面”碑石。根据“中红网”的介绍:第一面采用凹形雕刻形式,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手题的“红旗渠纪念碑”六个刷金大字;第二面为红旗渠简介,精辟地记述了红旗渠修建全过程;第三面为红旗渠示意图;第四面雕刻着毛泽东语录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”;第五面为主要建筑物简介;第六面刻有“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”的论述。碑身的每一面,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、细细思考、深刻总结。走过碑石,“红旗渠分水闸”就出现在人们的眼中。分水闸是红旗渠分水的大闸门,是总干渠分水的枢纽工程。三个闸门全部由人工进行控制,分别流入不同的方向和干支流。资料上说,一干渠沿西南方向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流,灌溉面积35.2万亩;二干渠沿东南方向到马店村,灌溉面积11.62万亩;三干渠从上游500米处分出,向东到东卢寨村,灌溉面积4.6万亩。196545日,红旗渠总干渠通水仪式在这里举行。仪式现场万头攒动、万目睽睽、万众沸腾,随着红旗渠水慢慢地流出来,50多万林县人“引漳入林”的浩大工程一朝实现、美梦成真,敢教日月换新天。我在分水闸前看到了当年通水仪式的巨幅黑白照片,至今仍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深的心灵触动。

 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,我坐在回程的列车上,看着迷人的祖国中部风光,八百里太行渐行渐远。但是,红旗渠的种种却越发地在脑海中清晰起来。红旗渠就像是一条巨大而又可爱的青龙,围绕在千峰如削、万仞壁立的巍巍太行,为林州人民源源不断地送来甘甜的渠水。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焦裕禄精神、红旗渠精神、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。红旗渠是引、蓄、提、灌、排、电相结合的大型水利工程,其孕育的红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重要基因、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、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。红旗渠精神镌刻在每一块太行山石上,融入到每一滴涓涓渠水中,体现了中华民族“顺民意、利百姓、福子孙”的文化血脉传承。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,它已经衍生出了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:难而不惧、富而不惑、自强不已、奋斗不息。新旧“精神”,相因相生、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红旗渠,传承着精神,承载着历史,见证着梦想,昭示着未来。我徐徐回望那渠清水,想到了那些年那些月的热火朝天,忆起了那些人那些事的无私奉献,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。啊,我爱这美丽的红旗渠、青春的红旗渠、不老的红旗渠!